一纸法院文书,便可将账户资金冻结,甚至冻结企业的财产、资产,这就是法院执行冻结的威力。冻结之后,被执行人将无法自由支配财产,那法院执行冻结一般会持续多久呢?是不是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经营和生活?如果要解除冻结,又该如何操作?这些问题都是申请执行人以及被执行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法院执行冻结,为您详解其中奥秘。
法院执行冻结的定义
执行冻结是指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为保证被执行人不能处置其财产,维护申请执行人权益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也就是说,在法院执行程序中,为了防止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得到实现,可对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资金、财产、资产等进行冻结。
执行冻结是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纲要》等法律法规实施的强制性执行措施,它与查封、扣押、拘传、拘留、罚款等都是法院执行的主要手段。
法院执行冻结的类型
账户冻结
账户冻结是法院对被执行人银行账户内的资金进行冻结。被冻结后,被执行人账户内的资金将无法进行转账、取现等操作,但可以接受资金入账。
需要注意的是,法院一般不会冻结被执行人所有账户的全部资金,而是选择性地冻结部分账户,以保证被执行人的日常经营和基本生活。如果被执行人有充分证据证明其账户内资金为特殊账户,如基本生活费账户、公用事业缴费账户、工资薪酬账户等,可向法院提出解除冻结的申请。
财产冻结
财产冻结是指法院对被执行人个人的动产、不动产进行冻结。冻结后,被执行人不得再对这些财产进行买卖、转让、出租、出借等操作。
常见的情形如冻结房屋,被执行人即无法对房屋买卖、转让,也不能进行抵押、出租等操作。但被执行人仍可正常居住使用。如果被冻结的财产是车辆,则不能进行买卖、转借等行为,但可以正常使用。
企业资产冻结
企业资产冻结是指对企业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应收账款等经营性资产进行冻结。被冻结后,企业仍可正常经营,但不得变卖、转让或抵押冻结范围内的资产。
对于企业来说,资产冻结可能对其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若企业需要处置冻结资产,可向法院提出申请,说明处置资产的原因和用途,获得法院准许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处置。
法院执行冻结的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限的次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没有规定履行期限的,自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法院执行冻结的期限并不会有明确的限制,冻结一般会持续到执行结束。但对于被执行人而言,有几种情况可以申请提前解除冻结:
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相应义务,或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可向法院提出解除冻结的申请。
被执行人提供充足的担保的,也可以解除冻结。例如被执行人提供一定的现金或价值稳定的财产,且经评估后能满足申请执行人的债权额度,可向法院申请解除冻结措施。
如果被执行人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冻结的财产是其基本生活所必需,或因特殊原因需要提前使用被冻结财产的,也可向法院提出申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何解除法院执行冻结
如果被执行人不希望继续被冻结,或因冻结财产造成一定困扰,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解除冻结的申请。
一般情况下,在不影响申请执行人权益的前提下,被执行人可通过以下途径申请解除冻结:
提供担保。被执行人可以提供金钱、债券、房产等财产作为担保,且所提供担保的价值应大于申请执行人的债权额度。法院会对提供的担保进行评估,认为足以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后,会解除相应的冻结措施。
提出执行异议。被执行人认为申请执行人申请的执行措施不适当的,可以提出执行异议,说明解除冻结的理由和依据。法院会对执行异议进行审查,若认为有合理理由,会解除或变更相应冻结。
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被执行人与申请执行人可以通过协商,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约定财产的处理方式、时间、方式等。双方签署执行和解协议后,法院会根据约定解除冻结。
需要注意的是,被执行人申请解除冻结,需要提供真诚合作的证据,例如积极与申请执行人协商、主动履行部分义务等,法院才会倾向于解除或变更冻结措施。
结语
法院执行冻结是法院为维护申请执行人权益所采取的必要手段,被冻结并不代表被执行人的财产被法院收走或没收。冻结旨在防止被执行人恶意处置财产,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被执行人应积极面对,主动与申请执行人或法院沟通,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才能尽快解除冻结,恢复正常生活和经营。
当然,如果被执行人确有困难,也可以在法律规定期限内,向法院提出适当的解除冻结申请,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定。在申请解除冻结时,被执行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理由,才能获得法院的准许。因此,被执行人应积极主动地配合法院执行,莫要采取规避、抗拒执行等方式,避免因触犯法律而受到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