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诉讼中,财产保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它可以保证将来的判决能够得到实际执行,避免判决成为一纸空文。而对于申请人来说,了解财产保全的费用以及如何扣款,是决定是否申请保全的关键因素。那么,财产保全扣多少钱呢?下面将为您详细解读。
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申请或主动采取的一种民事诉讼保全措施,通过对被申请人财产的暂时冻结、查封或扣押,防止财产被转移或隐匿,从而保证将来的判决能够得到实际执行。
在民事诉讼中,财产保全一般包括诉讼保全和强制执行保全两种类型:
诉讼保全: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争议的财产采取的保全措施,以保证将来的判决能够得到实际执行。诉讼保全的对象通常是案件的被告,由原告提出申请。 强制执行保全:是指在判决生效后,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财产采取的保全措施,以防止被执行人转移或隐匿财产,保证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强制执行保全的对象是被执行人,由人民法院主动采取或应执行人的申请而实施。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财产保全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担保的数额,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
一般情况下,财产保全的费用包括担保费和保全费:
担保费:申请人可以选择现金担保或担保保函两种方式。现金担保一般按照保全金额的100%缴纳,即保全多少钱,就需要缴纳多少钱作为担保费。担保保函由银行或保险公司出具,费用一般为保全金额的1%-2%。 保全费:申请人需要向人民法院缴纳保全费,保全费按照申请保全的财产金额或者请求保全的标的金额依照规定标准交纳。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通常按照不同情况收取不同标准的费用: 对动产、权利或者其他财产保全的,适用0.5%至1%的比例标准; 对不动产或者特定动产保全的,适用0.5%至2%的比例标准; 对具有特殊价值的财产保全的,可以适用2%至5%的比例标准; 对没有价值或者价值很小的财产保全的,可以按照具体情况,适用50元至1000元的固定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人民法院裁定驳回申请人的保全申请,或者人民法院错误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没有获得保全利益,人民法院应当退还担保费和保全费。
人民法院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会向被保全人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通知相关单位或个人协助执行。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会直接从被保全人的银行账户、薪资收入、网络支付平台等渠道扣划相应金额。
银行账户扣划:人民法院可以向银行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冻结或扣划被保全人在银行的存款,一般情况下,银行会直接冻结或扣划保全金额。 薪资收入扣划:人民法院可以向被保全人所在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扣划其一定比例的薪资收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扣留、提取收入执行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扣留、提取被执行人所得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等劳动报酬。但扣留、提取的部分不得超过其可扣留收入的25%。对于抚养、赡养人的费用,以及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法定不得扣押、冻结的款项,不计入可扣留收入。 网络支付平台扣划:人民法院可以向网络支付平台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冻结或扣划被保全人在网络支付平台的资金。网络支付平台包括微信、支付宝等,一般情况下,网络支付平台会直接冻结或扣划保全金额。在申请财产保全时,申请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正确的保全对象:申请人需要准确判断被保全人的财产情况,选择正确的保全对象。如果被保全人没有可供保全的财产,或者保全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将来的判决,申请人将无法获得保全利益。 提供充分的保全理由:申请人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供充分的保全理由,证明被保全人存在转移或隐匿财产的风险。如果申请人无法提供充分的理由,人民法院可能驳回保全申请。 及时提供担保:人民法院裁定采取保全措施后,申请人需要及时提供担保,否则人民法院可能解除保全措施。 注意保全期限: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保全期限一般为一年。如果申请人需要延长保全期限,需要在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小张与小李发生交通事故,小张受伤,住院花了5万元医疗费。小张认为小李应该赔偿自己的损失,便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请求冻结小李的银行账户。人民法院审查后,裁定冻结小李的银行账户,保全金额为5万元。人民法院向小李的银行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银行随即冻结了小李的银行账户。同时,小张向人民法院提供了现金担保,金额为5万元。
在这个案例中,小张是申请人,小李是被保全人。人民法院采取了诉讼保全措施,冻结了小李的银行账户,保全金额为5万元。小张提供了现金担保,金额也为5万元,占保全金额的100%。同时,人民法院向小李的银行发送了《协助执行通知书》,银行配合执行,冻结了小李的银行账户。
财产保全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将来的判决得到实际执行。申请人需要了解财产保全的费用和扣款方式,以及提供充分的保全理由和担保,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被保全人也需要了解财产保全的相关规定,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