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时,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对当事人的财产采取的暂时冻结或者扣押的措施。简单来说,就是法院在原告起诉前或诉讼过程中,担心被告转移财产,影响将来判决的执行,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当涉及到财产纠纷时,申请财产保全可以有效保障自己的权益。但需要注意的是,财产保全措施生效后,是有有效期的。那么,如果财产保全没有续保,会有什么后果呢?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规定: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人民法院采取冻结资金或者查封、扣押、冻结其他财产的财产保全措施的,有效期为一年。期限届满前,人民法院可以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由此可见,法院采取冻结资金或者查封、扣押、冻结其他财产的财产保全措施,有效期一般为一年。在有效期届满前,法院可以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也不能超过一年。
如果财产保全没有在有效期届满前申请续保,法院将解除保全措施。那么,具体会带来哪些后果呢?
被申请人转移财产:财产保全解除后,被申请人可能会马上转移财产,这将导致申请人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损害自身权益。
增加诉讼成本:如果被申请人转移了财产,申请人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去追踪和查封被转移的财产,诉讼成本大大增加。
影响判决执行:即使法院做出判决支持申请人的诉求,但由于被申请人的财产已经转移,导致判决无法执行,申请人将无法得到实际赔偿。
申请人需承担费用: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规定,申请财产保全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如果因为没有续保导致保全解除,申请人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费用和损失。
那么,在申请财产保全续保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及时申请:财产保全的有效期届满前,需要及时向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裁定是否续保。
提供相应证据:申请人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需要继续保全被申请人的财产,以保证将来的判决能够得到执行。
申请保全数额:在申请财产保全续保时,需要考虑是否需要调整保全的数额。如果被申请人的财产情况发生了变化,申请人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申请调整保全数额。
申请保全范围:如果需要扩大或缩小保全的财产范围,申请人也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和理由,由法院进行审查后作出裁定。
小张与小李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小张受伤住院,车也受损严重。小张向法院申请了财产保全,冻结了小李的银行账户。一年后,小张的诉讼还未结束,法院通知小张,财产保全即将到期。小张认为自己的诉讼马上就会有结果了,没有在意法院的通知,也没有申请续保。不久,小李将银行账户里的钱全部取出,购买了理财产品。最终,法院判决小李赔偿小张5万元,但小李声称自己没有能力支付赔偿金。小张只能通过长期执行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综上所述,财产保全没有续保,可能会导致被申请人转移财产,增加诉讼成本,影响判决执行,甚至需要申请人承担相应费用。因此,在财产保全有效期届满前,申请人需要及时向法院提出续保申请,并提供相应的证据,以保障自己的权益。同时,也需要关注被申请人的财产情况,及时调整保全的数额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