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正升担保,我们为您提供法院财产保全担保,解封担保,继续执行担保,工程类所需要的银行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等
行业动态
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财产保全
发布时间:2025-04-18 13:08
  |  
阅读量:

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财产保全的相关规定与实务解析

前言

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保障胜诉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是诉讼保全和执行保全两个阶段不同却相互衔接的过程。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能够有效防止当事人转移财产、确保执行到位,维护司法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那么,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又有哪些实务操作中的注意事点?本文将全面梳理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实务案例进行解析,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实的指南。

一、诉讼保全

诉讼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在诉讼过程中,为保障将来的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标的物采取的暂时扣押或冻结的强制措施。诉讼保全分为诉前保全和诉中保全两种情况。

1.诉前保全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规定:"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由此可见,诉前财产保全的申请具有紧急性,是为了避免财产遭受损失或确保将来判决能够执行的临时性措施。

2.诉中保全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已经受理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当事人提出申请时,应当提供担保。人民法院也可以在必要时主动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但应当立即通知当事人,并责令其提供担保。"诉中财产保全的申请相较于诉前保全更为常见,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体现了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一)诉讼保全的申请程序

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首先要了解申请保全的具体程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申请: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以下统称申请人)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 审查:人民法院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包括审查申请人的主体资格、申请财产保全的理由和证据等; 裁定:人民法院根据审查结果,决定是否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并作出裁定; 执行:人民法院对需要执行的财产保全措施,由执行机构负责执行。

(二)诉讼保全的申请条件

人民法院裁定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应当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的条件:

有明确的被保全人; 有具体的保全财产; 有法定事据:申请人必须提供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将受到侵害的证据,或者提供被申请人正在采取隐匿、转移财产的行动或者存在这种危险的情况。 有担保: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或者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明显不充分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申请。

(三)诉讼保全的范围

人民法院裁定财产保全的范围,应当明确具体,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的规定:

金钱:包括人民币、外币、存款、债券等; 有价证券:包括股票、基金份额、期货合约等; 动产:包括机器设备、车辆、商品、文物等; 不动产:包括房屋、土地使用权等; 其他财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以及股权、投资份额等。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共有的财产或者其他共同权益,可以根据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申请,裁定进行保全。

二、执行保全

执行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或者人民法院主动,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的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以防止被执行人隐匿、转移财产,确保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得以实际履行。

(一)执行保全的申请程序

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的规定进行:

申请:申请执行人或者人民法院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审查:人民法院对申请执行人提出的申请或者对人民法院主动采取保全措施的必要性进行审查; 决定:人民法院根据审查结果,决定是否采取保全措施; 执行:人民法院执行机构对需要执行的保全措施,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执行。

(二)执行保全的申请条件

人民法院裁定采取执行保全措施,应当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的条件:

有明确的被执行人; 有具体的执行标的; 有法定根据:包括人民法院具有执行权,申请执行人具有申请执行权,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等; 有保全必要性:包括被执行人正在或者将要转移、隐匿、毁损财产,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应采取保全措施的其他情形。

(三)执行保全的范围

人民法院裁定执行保全的范围,应当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的规定:

金钱、票证:包括人民币、外币、存单、债券、支票等; 银行存款:包括被执行人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有价证券:包括股票、基金份额、期货合约等; 动产、不动产:包括机器设备、车辆、房屋、土地使用权等; 其他财产权:包括知识产权、股权等。

人民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具有的所有财产或者部分财产采取保全措施,但应当与案件的执行标的相应。

三、注意事项

人民法院在办理财产保全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一)正确认定财产保全的申请条件

人民法院在审查财产保全申请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例如,在审查"有担保"的条件时,应当审查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是否充分、有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被保全财产的性质、类型、数量、价值,以及申请人提供的担保的有效性等因素,确定担保的数额。

(二)准确把握财产保全的范围

人民法院在裁定财产保全时,应当准确把握财产保全的范围,确保保全的财产与案件的争议标的或者执行标的相应。例如,在保全知识产权时,人民法院应当审查知识产权的类型、内容、范围等,确保保全措施的准确性。

(三)及时审查财产保全申请

人民法院应当在法定期间内及时审查财产保全申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五条,人民法院对财产保全申请,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48小时内作出裁定;需要延长的,延长期限不得超过72小时。

(四)严格执行财产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应当及时通知被保全人,由执行机构严格执行保全措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九条,人民法院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财产保全措施,由人民法院执行机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四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四、结语

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和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人民法院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审查,准确把握财产保全的范围,确保财产保全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人民法院在执行财产保全措施时,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保障被保全人合法权益的同时,确保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的实际履行。